姓名:李川 性别:男 职称:研究员 学历:研究生(博士) 电话:0760-85286866 电子邮件:chli@simm.ac.cn 职务:研究组长 通讯地址: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新区中瑞(欧)工业园健康医药示范区

-
个人简历
李川博士,1986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药学系 (现成都中药大学药学院)中药专业,获学士学位。1986年任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先后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1995年公派赴日本·东京药科大学药学部临床药理学教研室留学,获博士学位。1998年应邀赴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药学院做博士后研究。2000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2007年晋升二级研究员,2009年晋升二级研究员。2023年任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中药药代研究及中药新药研发、化药新药药代研究
(1)中药药代研究:支持中药新药研发及上市中成药科技提升,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2)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以药代研究为基础,通过深度整合药代研究与药效研究,揭示临床有效中药(特别是复方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获得有效治疗多因素疾病新认识,为新药研发打基础。
(3)有毒中药减毒配伍研究:通过整合药代研究与毒理研究,提升中药临床安全用药技术水平,研究有毒中药的“药代性质安全带”,揭示有毒中药配伍减毒所涉及的药代机制。
(4)中药新药研发:针对多因素疾病,将前期研究中发现的成药性较好的活性中药组分或化合物进行组方,开发新型中药复方新药。
(5)小分子化药新药药代研究:开展药代筛选、非临床及临床药代研究、药物相互作用风险研究,对外提供技术服务。
研究成果
通过十余年努力,带领研究团队在方法创建、技术发展、应用推广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满足中药现代化发展需求的独特药代动力学技术体系,解决了对复杂中药开展药代研究的技术难题。中药化学组成复杂,为了揭示决定中药药效和用药风险的物质,创建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方法。利用该方法,发现三萜皂苷等多类中药成分的药代特征及口服给药后中药成分进入体循环产生系统暴露的规律,首次揭示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的药效物质基础及甘草假醛固酮增多症的毒性物质等。为研究方剂配伍和中药化药合用所涉及的物质间体内相互关系,创建中药“多药”药代动力学方法。利用该方法,围绕“药代和谐”研究中药化药合用风险和方剂配伍规律,发现中药作为“促变药”和“受变药”具有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风险,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率先开展中药物质体内暴露调控机制、体内靶标到达、肠腔暴露研究,满足中药药效和用药风险研究需求。针对中药药效和用药风险研究需求,率先开展中药物质体内暴露调控、体内靶标到达及肠腔暴露研究。同时,发展“体内微量中药物质复杂样品分析”等19项共性关键技术,率先建成中药药代技术平台。利用上述方法和技术,与国内十多家著名中药企业合作,对12种已上市中成药开展药代研究,有效提升其科技水平,开展银杏总内酯滴丸等2种中药新药的药代研究,为产学研结合开展中药药代研究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在小分子化药新药药代研究方面,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上海市科委重点支持下,建成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涵盖药物早期发现、新药非临床及临床评价的药代动力学技术平台,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先后完成100多项各类药代研究,其中包括已上市抗癌新药甲磺酸阿帕替尼(江苏恒瑞医药委托)和盐酸安罗替尼(正大天晴药业委托)的非临床和临床药代研究。
代表性论著(*:通讯作者)
1. Li C.,* Jia W-W., Yang J-L., Cheng C., Olaleye O.E. (2022)Multi-compound and drug-combination pharmacokinetic research on Chinese herbalmedicines. Acta Pharmacol. Sin. 43: 3080–3095.
2. Yu X.,# Niu W.,# Wang Y-Y.,# Olaleye O.E., Wang J-N., DuanM-Y., Yang J-L., He R-R., Chu Z-X., Dong K., ZhangG-P., Liu C-X., Cheng C.,* Li C.* (2022) Novelassays for quality evaluation of XueBiJing: quality variability of a Chineseherbal injection for sepsis management. J. Pharm. Anal. 12:664–682.
3. Lan X-F., Olajide O.E., Du F-F., Yang J-L.,Shi Y-H., Yang W., Lu J-L., Wang F-Q., Yu X., Xu F., Cheng C., Zeng J-K., ZengX-S., Tian N-N., Li Y-F., Wang H-T., Chen D-Y., Zhang N-X., Jia W-W.,* Li C.*(2021) Pharmacokinetics-based identification of pseudoaldosterogenic compoundsoriginating from Glycyrrhiza uralensis roots (Gancao) after dosing LianhuaQingwen capsule. Acta Pharmacol. Sin. 42:2155–2172.
4. Li J., Olaleye O.E., Yu X., Jia W-W., YangJ-L., Lu C., Liu S-Q., Yu J-J., Duan X-N., Wang Y-Y., Dong K., He R-R., ChengC.,* Li C.* (2019) High degree ofpharmacokinetic compatibility exists between the five-herb medicine XueBiJingand antibiotics comedicated in sepsis care. Acta Pharm. Sin. B 9: 1035–1049.
5. Dong J-J., Olaleye O.E., Jiang R-R., Li J.,Lu C., Du F-F., Xu F., Yang J-L., Wang F-Q., Jia W-W.,* Li C.* (2018) Glycyrrhizin has a high likelihood to be a victim ofdrug-drug interactions mediated by hepatic OATP1B1/1B3. Br. J.Pharmacol. 175: 3486–3503.
点击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