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药创院举办第十期”翠英论坛”
发布时间:2023-04-27
4月24日,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举办第十期“翠英论坛”。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封晶研究员和何勇研究员受邀作学术报告。此次讲座由时广森研究员主持。
封晶作题为“慢性痒的外周上皮-神经调控机制解析”的专题报告。他首先为大家介绍了慢性痒的概念及其分类,提出当今社会缺乏治疗慢性痒的有效手段。封晶从上皮-神经-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出发,探索皮肤内Merkel小体抑制机械痒发生及MrgprA3+神经元上Piezo2通道介导机械痒发生的机制,开展新药物靶点发现和创新药物研究,揭示了“越抓越痒”的皮肤机制。
何勇作题为“炎症免疫与脂肪肝”进行报告。他介绍了炎症细胞因子IL-20能诱导肝脏NQO1表达,从而加速肝损伤和细菌感染的新机制。他通过介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的免疫调节,引出了中性粒细胞特异性miRNA(miR-223)在阻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慢性炎症相关的肝细胞癌中,其团队进一步阐明了中性粒细胞通过释放外泌体miRNA-223、进而影响肝癌进展的分子机制。这些研究为特异性靶向调控miR-223治疗多种肝病提供新的干预策略和理论依据。
报告结束后,两位报告嘉宾就参会人员的提问进行了详细解答,并开展讨论和交流,会议气氛热烈。
本期嘉宾介绍:
封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4年于武汉大学获博士学位,即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回国工作。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署名发表学术论文于Science、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学术期刊共20篇,总引用2000余次。主要围绕与慢性痒、慢性痛等疾病进程相关的离子通道开展新药物靶点的发现和创新药物研究。
何勇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上海市领军人才(海外)以及浦江人才计划获得者。2021年6月底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之前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分别以博士后和助理研究员身份从事各种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共发表SCI论文40余篇。曾获美国NIH FARE杰出研究奖、NIAAA/NIH Benedict J. Latteri奖、亚太肝脏研究学会STC-Young Investigator Award、上海“吴孟超”国际合作基金。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面上项目。
封晶作报告
何勇作报告